清明祭祀,重在慎终追远
发布日期:2015-07-22浏览:1771
清明祭祀,重在慎终追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,清明节有着扫墓、踏青、蹴鞠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。时至今日,清明节对你来说更意味着什么呢?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清明文化?27日,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,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。访谈中,蒙曼介绍,清明节不完全是一个悲伤的节日,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,是一个快乐的,踏青游春的日子。
祭祀祖先是人类的传统,选在清明节是唐宋以后的事情。清明本来是春分之后的半个月,这个时候会吹来清明之风,适合出游,它在时令上和古代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基本一致,又和古代洗涤沐浴的上巳节一致。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一,原来寒食祭祀的传统就给了清明节。最后,三者就统一成了一个节日。
清明节的习俗
蒙曼介绍,古人过清明节的方式比今天更为丰富,除了祭扫先人之外,有插柳、蹴鞠、荡秋千,古人的清明不完全是一个悲伤的节日,理学家程颢就有“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”的诗句。如今清明假期,不少人也会选择清明出游。出游可不是新的习惯,杜甫所谓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,讲的就是三月三,就是上巳。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,现在,清明节的基本功能就是祭祀和踏青,这是在唐宋以后逐步确立的。
祭祀贵在心诚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越来越重视祭祀先祖活动,大家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财力、物力。蒙曼认为,祭祀最重要的不是物力财力,而是诚意诚心。她表示,祭祀贵在心诚,取适合自己、兼顾大家的方式就好。清明如今更重视的含义是慎终追远,我们祭祀祖先也罢,祭扫烈士也罢,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