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率达74% 破解"缺师少教"难题
发布日期:2015-07-22浏览:2270
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,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,而是帮助儿童完成规则意识、行为规范、学习习惯、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,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。
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、师资、收费、质量等进行常规性的监督和考核,也很少将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与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等联系起来,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成为监管体系中的“灰色地带”。
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,能够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,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,增强儿童的适应性,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近年来,幼小衔接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。
为了解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,引导家长、教师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实践,今年10月,课题组在辽宁大连、浙江宁波、广东深圳对692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了调查。结果发现,目前幼小衔接教育存在明显的不适宜性,有些突出问题需要特别关注。
76%的儿童参加过幼小衔接教育,家长存在跟风现象——
家长需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
调查发现,76%的儿童参加过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方面的教育活动,说明家长较为重视幼小衔接教育。对于孩子参加幼小衔接教育的原因,选择“学习效果好”和“社会认可度高”的家长分别占24%和10%,而选择“其他孩子都在上”和“家长自己喜欢”的家长分别占30%和12%,许多家长觉得“看到周围孩子都在上,心里挺着急的,就让孩子上了”。可见,家长选择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时,虽然注重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,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风现象,也受到家长个人意愿的影响。
幼小衔接教育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方位、多方面的。调查显示,家长希望孩子学习“识字”(53%)、“绘画”(47%)、“英语”(45%)、“拼音”(42%)和“乐器”(38%)的比例最高,而希望孩子学习“体育类”(33%)和“棋类”(25%)的比例相对较低。这说明家长更注重孩子在知识和艺术领域的学习,而相对忽视健康、社会性等其他领域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。
可见,家长对于儿童参加幼小衔接教育秉持积极热情的态度,但缺乏理性的认识,需要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。
首先,家长要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全面性。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,而是不可分割的。幼小衔接教育注重儿童在知识、技能、情感、心理、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过渡,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认识和了解,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,而忽视儿童发展的全面性。
其次,家长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。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、渐进的过程,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不要将儿童做盲目、简单的对比,不应该、也不能要求每个儿童在每个方面都达到同样的高度,而应该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、能力、经验、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,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和课程,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,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满足。
最后,家长要科学认识幼小衔接教育。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,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,而是帮助儿童完成规则意识、行为规范、学习习惯、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,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。家长要了解幼小衔接教育的价值和局限性,建立起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合理期待和科学认识。
家长最担心孩子上学后会学习跟不上、生活不适应——
教育机构需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
从幼儿园走向小学,儿童要经历各种人、事、物的变化,例如,学习方式从玩中学到以学为主,从幼儿园轻松的游戏氛围到小学课堂整齐的桌椅……在这样的变化中,儿童将会产生各种不适应。
调查显示,家长最担心孩子上学后会出现“学习跟不上”(47%)、“生活不适应”(37%)、“人际关系不好”(30%)、“不愿上学”(26%)和“身体素质下降”(24%)等问题。目前,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科学(30%)、教学方式单一(27%)、收费过高(25%)、政府管理不到位(25%)和教师水平有好有坏(11%)等突出问题。幼小衔接教育不仅满足不了家长的多元化需求,也满足不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。有68%的家长希望能够通过“优化课程设置”、“整合学习内容”、“规范衔接班收费”、“提高教师素质”等方法和措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。
为此,教育机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。首先,教育内容多样化,满足儿童多元需求。幼小衔接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,而目前的幼小衔接教育往往只重视儿童在读写能力、数学知识等学习方面的教育,忽视了规则意识、良好习惯、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教育。教育机构要加强对非认知领域的渗透和教育,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供儿童选择,满足儿童全面多元发展的需要。
其次,加强收费管理,提高衔接教育性价比。收费不规范是目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许多教育机构不仅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,且费用高昂,但质量却“名不副实”。教育机构要进一步明确收费项目,根据成本核算合理确定收费标准,同时实行收费公示制度,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。
最后,加强教师培训,提高教师综合素质。提高教育质量,教师是关键,对从事幼小衔接教育的教师而言,其教育教学技能相对较强,但教育观念、师幼互动、教学方式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。教育机构可以采用校本培训、参观学习、小组研讨、合作互助、参与式培训等多种方式,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。
超过30%的家长认为目前的幼小衔接教育不够专业——
政府需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规范与管理
调查发现,超过30%的家长认为应该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幼小衔接教育,他们觉得“目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幼小衔接教育做得还不够专业,通过政府专设机构进行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育,更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”。
目前,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、师资、收费、质量等进行常规性的监督和考核,也很少将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与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等联系起来,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成为监管体系中的“灰色地带”。在实践中,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,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存在收费偏高、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,不但教育质量难以保证,而且常常因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对儿童造成实质性的伤害。家长们希望政府不仅要“规范衔接班收费”(38%)、“规定教师资格”(40%),而且要“指导学校做好衔接教育”(55%)、“切实加强对衔接班的管理”(43%)。
因此,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规范与管理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。首先,建立准入资格制度,把好入口关。由于目前没有幼小衔接教育准入制度,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都可以进行幼小衔接教育,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从事幼小衔接教育教学,导致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水平参差不齐。目前,急需对幼小衔接教育举办机构的资质、硬件设备、安全设施、课程设置、师资条件等方面建立准入制度。
其次,完善教育管理机制,把好过程关。规范的幼小衔接教育,需要一套严格的收费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。为此,教育管理部门可参照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制度,结合幼小衔接教育的特点,制定相应的督导、抽查、年审制度和政策,引导教育机构逐步规范幼小衔接教育。
最后,健全质量评价机制,把好出口关。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鉴别作用,它不仅是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建设、改革、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。因此,教育管理部门要按照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精神实质,建立健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、科学多元的幼小衔接教育质量评价标准,促进儿童全面发展、健康成长。
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、师资、收费、质量等进行常规性的监督和考核,也很少将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与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等联系起来,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成为监管体系中的“灰色地带”。
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,能够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,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,增强儿童的适应性,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近年来,幼小衔接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。
为了解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,引导家长、教师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实践,今年10月,课题组在辽宁大连、浙江宁波、广东深圳对692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了调查。结果发现,目前幼小衔接教育存在明显的不适宜性,有些突出问题需要特别关注。
76%的儿童参加过幼小衔接教育,家长存在跟风现象——
家长需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
调查发现,76%的儿童参加过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方面的教育活动,说明家长较为重视幼小衔接教育。对于孩子参加幼小衔接教育的原因,选择“学习效果好”和“社会认可度高”的家长分别占24%和10%,而选择“其他孩子都在上”和“家长自己喜欢”的家长分别占30%和12%,许多家长觉得“看到周围孩子都在上,心里挺着急的,就让孩子上了”。可见,家长选择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时,虽然注重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,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风现象,也受到家长个人意愿的影响。
幼小衔接教育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方位、多方面的。调查显示,家长希望孩子学习“识字”(53%)、“绘画”(47%)、“英语”(45%)、“拼音”(42%)和“乐器”(38%)的比例最高,而希望孩子学习“体育类”(33%)和“棋类”(25%)的比例相对较低。这说明家长更注重孩子在知识和艺术领域的学习,而相对忽视健康、社会性等其他领域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。
可见,家长对于儿童参加幼小衔接教育秉持积极热情的态度,但缺乏理性的认识,需要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。
首先,家长要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全面性。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,而是不可分割的。幼小衔接教育注重儿童在知识、技能、情感、心理、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过渡,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认识和了解,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,而忽视儿童发展的全面性。
其次,家长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。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、渐进的过程,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不要将儿童做盲目、简单的对比,不应该、也不能要求每个儿童在每个方面都达到同样的高度,而应该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、能力、经验、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,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和课程,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,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满足。
最后,家长要科学认识幼小衔接教育。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,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,而是帮助儿童完成规则意识、行为规范、学习习惯、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,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。家长要了解幼小衔接教育的价值和局限性,建立起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合理期待和科学认识。
家长最担心孩子上学后会学习跟不上、生活不适应——
教育机构需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
从幼儿园走向小学,儿童要经历各种人、事、物的变化,例如,学习方式从玩中学到以学为主,从幼儿园轻松的游戏氛围到小学课堂整齐的桌椅……在这样的变化中,儿童将会产生各种不适应。
调查显示,家长最担心孩子上学后会出现“学习跟不上”(47%)、“生活不适应”(37%)、“人际关系不好”(30%)、“不愿上学”(26%)和“身体素质下降”(24%)等问题。目前,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科学(30%)、教学方式单一(27%)、收费过高(25%)、政府管理不到位(25%)和教师水平有好有坏(11%)等突出问题。幼小衔接教育不仅满足不了家长的多元化需求,也满足不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。有68%的家长希望能够通过“优化课程设置”、“整合学习内容”、“规范衔接班收费”、“提高教师素质”等方法和措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。
为此,教育机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。首先,教育内容多样化,满足儿童多元需求。幼小衔接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,而目前的幼小衔接教育往往只重视儿童在读写能力、数学知识等学习方面的教育,忽视了规则意识、良好习惯、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教育。教育机构要加强对非认知领域的渗透和教育,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供儿童选择,满足儿童全面多元发展的需要。
其次,加强收费管理,提高衔接教育性价比。收费不规范是目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许多教育机构不仅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,且费用高昂,但质量却“名不副实”。教育机构要进一步明确收费项目,根据成本核算合理确定收费标准,同时实行收费公示制度,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。
最后,加强教师培训,提高教师综合素质。提高教育质量,教师是关键,对从事幼小衔接教育的教师而言,其教育教学技能相对较强,但教育观念、师幼互动、教学方式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。教育机构可以采用校本培训、参观学习、小组研讨、合作互助、参与式培训等多种方式,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。
超过30%的家长认为目前的幼小衔接教育不够专业——
政府需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规范与管理
调查发现,超过30%的家长认为应该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幼小衔接教育,他们觉得“目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幼小衔接教育做得还不够专业,通过政府专设机构进行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育,更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”。
目前,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、师资、收费、质量等进行常规性的监督和考核,也很少将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与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等联系起来,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成为监管体系中的“灰色地带”。在实践中,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,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存在收费偏高、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,不但教育质量难以保证,而且常常因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对儿童造成实质性的伤害。家长们希望政府不仅要“规范衔接班收费”(38%)、“规定教师资格”(40%),而且要“指导学校做好衔接教育”(55%)、“切实加强对衔接班的管理”(43%)。
因此,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规范与管理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。首先,建立准入资格制度,把好入口关。由于目前没有幼小衔接教育准入制度,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都可以进行幼小衔接教育,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从事幼小衔接教育教学,导致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水平参差不齐。目前,急需对幼小衔接教育举办机构的资质、硬件设备、安全设施、课程设置、师资条件等方面建立准入制度。
其次,完善教育管理机制,把好过程关。规范的幼小衔接教育,需要一套严格的收费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。为此,教育管理部门可参照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制度,结合幼小衔接教育的特点,制定相应的督导、抽查、年审制度和政策,引导教育机构逐步规范幼小衔接教育。
最后,健全质量评价机制,把好出口关。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鉴别作用,它不仅是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建设、改革、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。因此,教育管理部门要按照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精神实质,建立健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、科学多元的幼小衔接教育质量评价标准,促进儿童全面发展、健康成长。